防災科學不敵文化鄉願

小年夜發生在高雄美濃的淺層地震,造成116人喪生。天災誠不可逆,減災努力卻不可少,事實上兩岸在地震研究都有相當進境,讓國際地震學界驚艷,遺撼的是難以突破文化上「我不會那麼倒楣吧」的根深柢固鄉願心態,以致地震防災始終進展有限。


「預測、預防、應變、救援」是面對地震可能危害的4項法則。臺灣在921大地震後,政府投入相當高的經費研究地震預警,包括蒐集、分析過去幾十年的地震資料,建置地震預警觀測網,這套系統輸出其他國傢數度建功,發揮不少減災功效,奇怪的是臺灣社會知道的人不多。

為什麼臺灣民眾不知道自傢地震預測、預警技術已成熟?一是官僚系統怕負責:預報對瞭10次沒人感激,報錯1次批評聲浪立刻排山倒海,甚至究責;寒蟬效應擴散,主管的氣象局隻做事後分析,少做事前預報;何況,臺灣民眾防災素質差,沒幾個人知道地震可以預警,官員少報無所謂。

怕被究責外,可能擋人財路遭報復,也是對災難預警怠惰原因。206地震發生原因曾有土壤液化的臆測,民眾立即關切是否住在土壤液化高潛勢區,要求政府製作、公佈土壤液化資料;殊不知這份資料許多縣市早就有,沒公佈是怕影響房價。同樣情形出現在依《地質法》應公佈而未公佈的「敏感地質」資料。請問這要民眾如何防災?

另個原因是「不會那麼倒楣」心態,文化糾結是「有拜有保庇」,自認逢廟必拜加上諸惡不做、樂善好施,地震不會找上門;盲目自信也是防災障礙,「沒在怕啦!我們照三餐震台中包通馬桶。」花蓮朋友談地震,不時還有這樣反應。正因如此頑強的文化各級學校抽化糞池糾結不易打開,防災教育才至今接受意願不高。

戒慎恐懼是災害因應最根本態度,日本地震防災、減災居世界最前端,科技面外更關鍵是態度。日本列島地震頻發,但每次地震後都召集產官學檢討,找出補強之處,隨即責令補強;不能通過補強驗收,停工是唯一選項。福島311海嘯巨災,打醒他們以往自認妥為防範、無懼海嘯的認知,最短時間補上對海嘯應變的不足。民眾抗震防災意識也隨時提升。

日本科研部門每年都更新未來30年斷層活動、地震發生機率資料並製作新潛勢圖,對可能引發海嘯的淹沒區也繪製機率圖,這些災害機率圖是總理府與地方政府防救災規畫的依據。

地震預警科研,大陸也有極可觀實力。3年前建置完成、位在成都的觀測中樞,已對南北數千公裡地震帶嚴密監視,並提出預警;對未來數年內可能發生災害型地震,也立足歷史資料與現代科技做出小週期推估,預警系統有正確預測的能力,甚至對臺灣地震也曾提出預警。

地震預警瓶頸仍在於文化上的樂觀、無所謂、官僚因循,這須與防災科學同步改革。(作者為資深媒體人)

(旺台中通馬桶推薦報)


中時電子報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佈的文字、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。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,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瞭解,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:

請勿重覆刊登一樣的文章,或大意內容相同、類似的文章

請不要刊登與主題無相關之內容

發言涉及攻擊、侮辱、影射或其他有違社會善良風俗、社會正義、國傢安全、政府法令之內容,本網站將會直接移除

請勿以發文、回文等方式,進行商業廣告、騷擾網友等行為,或是為特定網站、blog宣傳,一經發現,將會限制您的發言權限或者封鎖帳號

為避免留言系統變成發洩區和口水版,請勿轉貼新聞性文章、報導或相關連結

請勿提供軟體註冊碼等違反智慧財產權之資訊

禁止發表涉及他人隱私、含有個人對公眾人物之私評,且未經證實、未註明消息來源的網路八卦、不實謠言等

請確認發表或回覆的內容(圖片)未侵害到他人的著作權、商標、專利等權利;若因發表或回覆內容而產生的版權法律責任將由使用者自行承擔,不代表中時電子報的立場,請遵守相關法律規範


違反上述規定者,中時電子報有權刪除留言,或者直接封鎖帳號!請使用者在發言前,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,謝謝配合。
arrow
arrow

    aca042ce0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